在万峰林,我们住在将门驿站。晚上,在驻地欣赏了布依族特有的说唱方式——八音坐唱。当时不了解“八音坐唱”的含义,直观上看,三男五女,八个人,八种乐器,坐着演唱。实际上,在演出过程中,载歌载舞,用布依族语言和普通话同时演唱,一位女演员用树叶吹奏,特色鲜明,耳目一新。回到房间之后,上网摆渡了一下,方明白“八音坐唱”的来龙去脉,不能小觑,它可是早在2006年5月20日,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(拍摄于2015年8月16日)
网上有关“八音坐唱”介绍,咱们也普及一下吧: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"布依八音",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。所谓布依八音,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、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。布依八音又叫"八音坐唱",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,所唱生、旦、净、丑诸戏曲,不化妆。因用牛腿骨、竹筒琴、直箫、月琴、三弦、芒锣、葫芦、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。千百年来,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。据传,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,以吹打为主。元明以后,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,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。
八音坐唱与表演唱有所不同。表演唱是根据演唱环境需要,说唱些祝福或吉祥话。而八音坐唱则不同。据清代《清稗类钞》一书所述:“八音者,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,所唱有生、旦、净、丑诸戏曲,不化妆……”这也就是说八音坐唱所唱的是戏曲本子,里面有不同的人物,有故事情节的发展,但又不化妆,不是戏剧。这就像带器乐伴奏的评书。国家文化部把她列入“曲艺类”,为“布依曲艺”。又因为八音坐唱是坐在板凳上唱,因此,又有人叫她“板凳戏”。 至此,八音已发展成曲艺说唱形式。早在清乾隆以前,布依八音就在兴义巴结的王姓土司家族中活跃了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的“土戏”(布依戏)还吸收了八音曲牌13个,丰富自己的声腔。
“八音”是器乐组合的名称。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。南宋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一书中讲到“八音”时是这么说的:“唯浔州平南县,系古龚州,有旧教坊,乐甚整异。有时以教坊得官,乱离至平南,教土人合乐,至今能传其声。”其中不论是说“乐甚整异”,还是“教土人合乐”,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,演奏形式是合奏。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,都证明了“合乐”的特点。
“八音”用鼓是刺鼓,就是在鼓帮上钉满了木(竹)刺,除了便于竖放打击外(一般鼓为平放击打),一般人还看不出有什么其它实际用途。其实,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样式。鼓最早用于军事和祭祠,浑身钉了木(竹)刺的鼓,看着更威严。小锣也是抛起来打,叫打飞锣,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。
评论